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会客厅丨陈志强:《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实录与评析


陈志强老师在英国教育交流时

与学生合影


执教:缙云县水南小学  陈志强

评析: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  彤

整理:缙云县水南小学  陈竹芬


01丨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1个地球仪1支手电(去灯罩)、1张记录纸(印好地球、太阳)

教师演示材料:1组实验材料,记号笔,大记录纸,一个大地球仪和一盏大灯、课件、磁性棋子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聚集问题

师:今天上课我要考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是白天,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什么字?一起说

生齐说——昼。(板书:昼)

师:与昼相反的是——一起说吧

生1:夜。(板书:夜)

师:而且,昼过后就是——?

生:夜。

师:夜再过后呢——?

生:昼。

师:再过去呢?

生:夜

师:夜再过去呢?

生:昼

师:在实际生活中,昼和夜就是这样在不停地循环着、交替着出现。我们把这一种现象叫做----

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板书:交替现象)。

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两种相反的现象呢?你认为跟什么有关?

[评析:课一开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快速进入主题,简洁而高效,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焦到主要的问题上来,也为后面的主要研究活动留出了更多的时间。]

生:太阳。

师:太阳有关,你能说说有什么关系?

生: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昼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今天如果把这,(出示地球仪)什么?

生:地球仪

师:当作地球。这(出示手电)什么啊?

生:手电筒

师:开着(打开手电),当作太阳,太阳照在地球上(边演示并竖放在地球仪旁),请问,这地球上哪里是昼,哪里是夜?

(请生上台面向全班同学讲解哪里是昼和夜,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明确指出昼、夜的位置和范围)

师:听明白了没?

生:听明白了

师:这边是昼,昼大概是在地球的多大范围?

生在台上指出相应范围

师:夜大概也占一半

师:大家都同意

师(指出“太阳”照射下的“地球”):现在这地球上有了昼和夜,有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生:没有。

师:那到底什么情况下地球上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生:让地球自转。

师:你能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师:这样就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生:能

师:这么厉害,比我厉害了,我是看不太明白,你能不能讲得慢一点,怎么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师:说的好不好,我也听懂了,谢谢你哦,这位同学让地球上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时,太阳和地球是怎么运动的?

师:太阳是

生:不动

师:地球呢?

生:自转。

师:先把它记下来(贴出纸条:太阳不动,地球自转)。我们也可以用一幅简单的图示来表示。

生齐说: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师:我可以用一个箭头,它在自转,这样子能看明白吗?

生:能

[评析:让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后,再采用简单的文字加图示的记录方式也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提供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和参考的对象。同时,结合学生演示的实验现象进行简要的记录,教师先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范式,较巧妙的对学生如何记录进行了指导。]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地球出现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你们都同意他的这种观点吗?

(部分学生表示不同意)

师:那想想看,还有哪些情况,也有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现象呢?

师:想到的可以举手表示一下。

(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还有不同意见

师:你说说看

生:太阳绕着地球转。

师:你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引起的,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依据,找到?

生:……

师:她说的话到提醒了我,我们在生活中,白天到了就看什么,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后,夜晚就降临了。第二天,太阳又会升起……这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动才引起的吗?说得很有道理,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看生举手情况

师:看来还有不同的观点,先把你们的手放下,待会我请你们把你们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在记录之前,先请大家思考刚开我们提出的观点,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是什么?

生:猜测

(师板书)

[评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开始,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问题聚焦后,教师马上给了学生充分展示各自想法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背景做出个人的猜想,通过交流他们的猜测与猜想,从而暴露出他们的科学前概念,引起观点间的矛盾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后面的实验设计与研究。]

师:那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怎么才能知道?

生:做实验。

师:做什么样的实验?你说的具体一点好吗?

生:要证明哪种方法是对的,要做模拟实验

师:你的意思是也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用手电筒-----,

生:太阳

师:地球仪当----

师:然后来检验猜测会不会引起什么

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太厉害了,连这个都知道。今天要请大家通过模拟实验来检验一下,我们提出的猜测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师边说边板书模拟实验)

师:在做之前,陈老师有一个建议,待会开始做之前,请每一个同学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如果你们小组认为他提出的观点有可能引起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那么请你把它记到记录单上,你们小组想到几种就记几种。

师:现在,大家可以在各小组内先交流、讨论一下

师发记录单,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意见,并记录。师巡视、观察,并提示个别小组学生,画下的是小组同学共同讨论的结果,不是谁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更不是自己画自己的……。)

二、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3-4分钟后,在各小组都作了记录后,师给各组发手电和地球仪,提示学生利用材料检验各种猜测。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其他可能性。等各小组基本完成检验,投影音乐提示各小组整理好材料并送回讲台,准备开始交流汇报。)

[评析:把提出猜测和实验验证两个层次的活动整合在一起。看似简单的一个细节处理,恰恰体现了教师对于科学课特点的较准确把握。整合后,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三、研讨交流、形成共识

师:刚才的活动中,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我们在刚才活动中先对对可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进行了猜测,然后又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对猜测进行了检验,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通过了哪些猜测,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后,又有哪些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好,第七小组。

师:一个小组介绍时,请其他小组认真听,他们小组提出了哪些猜测,经过检验结果是什么,如果他们小组讲的有跟你们一样的,并用这个手势(打勾)告诉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的,举手表示。好吗?请你开始介绍。

生:我们小组一共有四种猜测,一实验结果:能

师:还有小组也是研究这种情况的?

(学生代表展示记录单,并结合记录单进行讲解,通过实验,发现哪几种猜测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学生介绍一种,教师便请进行了相同研究的小组用手势你们的结果和他们一样不一样,一样的直接标上序号,如有意见的,打问号待重新检验。)

生:二地球和太阳同时转动,实验结果:能

师:还有哪些小组也研究过这种情况的?

师:手举好,我想问一下,太阳和地球同时转动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地球在右边,太阳在左边,然后他们两个换个位置,再换个位置。

师:你们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我们验证的结果,能是吧,我们在给它标上序号

生:三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实验结果:能

师:哪些小组也研究过这种情况的,你们结果和他是一致的,是吧。好,我就记上去了

生:四太阳和地球都自转,实验结果:能

师:哪些小组也研究过这种情况的,我先把它标上去,但是我们发现这种研究的结果和黑板上的情况,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哪里相似?

生:地球自转

师:这里是太阳自转,那里太阳不自转,太阳自转不自转,效果一样吧。因为太阳发光的。我们也可以记上去。他们小组一共有四种,其他小组有没有不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举手。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五小组

生:月亮挡住太阳光

师:有没有小组研究和她一样的情况?

生:没有

师:看来这种没有经过其他组的检验,有能结果是对的,有可能有疑问,我们在上面打上?还有这种就是黑白上的那种,有没有小组也检验过,(生举手)结果是什么?

生:能

师:我给他标上,这是第5组了。还有补充吗?第三小组。

生:太阳自转,地球公转,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能

    太阳公转,地球自转,我们的实验结果没有出来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且公转,速度一样快,我们的实验结果不能

师:她一下子补充了3个。第一个是太阳自转,地球公转,有没有小组研究这个情况,好,标上第六种,下一种,标?

下一种有一点复杂了,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且公转,速度一样快,这种,我们也留着,师打?我们大家一起来检验

师:还有吗?

生:地球绕着太阳转,实验结果能

师:这种前面有没有做过了?是哪一种,是不是和第三种一样。

师:都没有了,我们一共想到了这么多种情况有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情况,而且经过实验检验,我们发现有一些情况大家的已经非常一致,但也有几种大家有不同看法。那么大家意见一致的,我们就不再讨论了,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大家有疑问的还需要检验的这几种,那么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看到实验现象,请几个同学到中间来,给大家做好演示。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准备了一个更大的一个-----

生:太阳

师:还准备了一个更大的地球仪,谁愿上了给大家演示,那么我们先来验证哪种?

生齐读:月亮挡住太阳光

[评析:采用集体演示的方式重点讨论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说明教师真正关注于学生的学习。而采用大型的灯泡和地球仪,不仅能让演示的现象更易于观察,还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课堂兴奋点: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地关注到演示实验中来。]

三个同学演示

师: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当月亮过来时月亮只挡住一部分,其他地方还是白天。

师:其他同学觉得怎么样?这种情况会不会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

生:不会

师: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月亮和地球的距离

师:你自己也试一下。

生动手验证

师:他的意思是,地球转了,再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那事实上和月亮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月亮挡住太阳光,成不成立?

生:不能

师:这种情况,我们是不能引起了,接下去我们检验第三种,太阳公转,地球自转

生齐读:太阳公转,地球自转

师:请第三组来演示

生演示

师:通过第三小组的演示,让我们认识到当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即自转又公转。这一种情况,只要转的速度不一样的,就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给他改一下,公转和自传的速度一样除外。这可以是我们今天发现的第8种。

(按学生的要求依次演示意见不同的运动情况,并分别请不同意见的同学分别进行观点阐述。学生演示,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并进行探讨。同时教师注意到关于如太阳、地球运动同步等较难理解的问题时,则要求学生演示和研讨时节奏放慢些,以便要让每个同学都能明白。)

[评析:在实践探究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属于感性层面,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交流研讨,让学生自觉地对实践过程回顾、反思,听取、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进而抽象、综合事物的一般性质,再用语言加以表述,作出概念的界定,最后有效地建构起科学概念。而当学生的实验后研讨时遇到困难或得不出共同的认识时,教师是采用直接告之,还是回避政策,或是直面学生的问题作重点的探讨,反映的是教师的理念:是否以生为本、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本课中,陈老师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回过头来组织学生再次做模拟实验,再次进行深入的探讨、辩论,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再研究达成共识,这是探究活动后研讨的真正目的。这里演示实验的出示,既调控了课堂,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又很好地体现了演示实验相对于分组实验更为高效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提升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通过今天的实验验证,我们发现有几种情况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生:八种。

师:也就是说,同一种现象,有了多种的解释,是吧?(板书:多种解释)

师:经过模拟实验,发现这8种是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师:哎呀,地球和太阳真是太奇怪了!一下子是地球在自转,一下子又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又一下子变成了太阳绕着地球转……。(稍停顿了一下。)事实上上真会有这么多种情况吗?

生:不会。

师:事实上会有几种情况?

生:一种。

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八种解释里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符合事实的,是吧?

生:是。

师:那根据目前我们得到的证据,能确定哪一种是正确的吗?(板书:证据)

生:不能

师:那要想知道哪种解释才是正确的、符合事实的,怎么办?(板书:事实)

生:寻找证据

师:从哪里寻找证据

生:上网查阅。

师:还可以

生:从书中查阅。

生:做模拟实验

师:我们今天不是做过了吗?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做模拟实验,根据更多的证据。大家说得太好了,也就说,我们要想知道哪种解释更符合事实。我们要通过各种办法寻找证据,当我们寻找到更多的证据,我们才能逐渐把不符合事实的排除掉,最后留下有可能,最终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事实。

(板书:更多的——事实 )

[评析:没有得出真正的所谓的结论,恰恰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而小结中板书的整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以潜移默化地方式较好地向学生们传递着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生:是。

师:那么关于引起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陈老师在后面的课带着大家一起来进一步来研究,陈老师有个建议,然后大家回去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有关太阳、地球运动更多的信息,我们来看看谁能最先找到引起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好吗?

生:好!

师:下课。

板书:

 


02丨教学评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陈志强老师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扎实、有效。体现在:

一、注重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

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课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证据的支撑,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寻找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所有解释开始、再通过寻找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解释,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解释需要证据的支持。

二、这是一节简约的课。

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本课整体上只呈现“导入活动、主要活动、研讨活动、课堂小结”四个主要教学活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用了3分多钟。课一开始,教师直入主题,勾起了学生对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一生活现象的再现,并自然的聚焦了问题:“什么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第二个环节——“主要活动”分两个层次共用了近15分钟。一是展现了学生的前概念:一个学生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还有一个学生则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引起的,而还有更多学生表示有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二是分小组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猜测,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各自的猜测进行检验。第三个环节——“展现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能的原因,并在实验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研讨、思辩,逐步形成科学概念的活动”,共用时18分钟。第四个环节——“整理小结”用了4 分钟。整节课中,学生主要的研究活动和研讨活动共用了33分钟,充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和科学课的特点。

其次还体现在材料和课件上。本课中学生的分组材料是一张记录单、一组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材料是一组大的地球仪和灯泡;而课件是三张幻灯片。就是这样简单的材料和课件组成了结构,通过教师有层次地梯度出示,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探究、研讨的深入开展。

最后还体现在板书上。整堂课的板书由投影上的学生记录表和黑板上的板书两部分组成。布局合理、简洁,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这是一节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

本节课,在结构设计上,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猜测——验证——解释——新的问题。同时,这也成为了这节课的核心、主线索。在鼓励和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日常概念作出各种猜测和假说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的预测,并促使他们依据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最终使学生初步接受“同一种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要寻找到科学的解释,需要寻找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支持”的科学概念。

四、这是一节关注细节的课。

首先体现在材料上。把手电筒的灯罩去掉,这样的模拟更接近真实的太阳,演示时采用大型的灯泡和地球仪,这样更直观,这些都说明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是很注重细节的。再如材料的梯度出示,看似随意实是精心设计。这些细节的精心设计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其次还体现在活动记录表的设计上。让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和图示记录猜测,用打“√”来记录实验结果既直观又简洁明了。同时,为了指导学生的记录,教师先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范式:指导学生演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一种情况,根据观察到的太阳、地球运动情况,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的阶梯,也为学生的记录做了一个“范式”,巧妙的对学生如何记录进行了指导。同时,这样的记录方式也对后面证据的展示提供了方便。

陈志强老师往期精彩回顾



特级教师会客厅丨陈志强:《日食与月食》课堂实录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大科学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